德械师,这支由民国政府在抗战前期重金打造的国防常备军,在抗战期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将详细探讨这支部队的形成与历史作用。
自1930年起,中德开始了军事合作的“蜜月期”。中国为德国提供了战略性重要的金属—钨,而德国则派遣军事顾问并出口各类德制武器,协助中国建设和强化步兵师的建制。这一合作显著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然而,德械师的出现,还与国内军队的混乱局面密切相关。当时的中国军队各派系分裂,指挥体系松散,装备杂乱无章。士兵们装备的武器有汉阳造、毛瑟式、比利时式等,简直是“万国牌”,这对集约化作战极为不利,也使得后勤保障陷入困境。因此,民国政府决定以德国的军队标准为参考,开始组建新式常备军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德械师”。
展开剩余77%民国政府原计划,在3到4年内完成60个步兵师的组建,每个师配备统一的武器和指挥体系,确保能够迅速响应战斗。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预期。由于德制武器要求特别高,如德式山炮、野战炮以及榴弹炮数量多,国内完全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导致德械师的数量不断缩减。经过长期筹备,最终只完成了4个德械调整师的组建,分别是中央教导总队、87师、88师和36师。
每支德械师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估计一支完整的德械师装备齐全的费用大约在80万美元左右,四支德械师的总投入达到200万美元以上(这一数字不包括后续的运营成本)。然而,即便如此,组建完成的德械师,也只能算是“低配版”的德械师。虽然中央教导总队的德制装备较为丰富,但其他三个德械师的德式装备相对较少,唯一显眼的标志性装备是德式的M35头盔。而且,尽管配备了德制武器,许多德械师的士兵依然使用国产的7.92毫米步枪以及汉阳造步枪,只有中央教导总队的部分士兵才能拥有真正的德国原装毛瑟式98K步枪。
在当时,尽管德械师的装备相对先进,但在抗战爆发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正面战斗——淞沪会战中,德械师的表现令人失望。面对日军强大的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德械师在战场上折损了超过50%的兵力,许多德制装备也被日军缴获,部队元气大伤。中央教导总队在战斗中损失超过4000人,第36师和第87师的伤亡更是惨重,分别有12000人和10000人死伤。许多史料难以详细记载德械师在淞沪战场上的具体战果,但可以确定的是,德械师在面对日军的强大压力时,依旧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在防线建设方面,德械师与地方军队相似,遵循的都是“面点原则”,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日军集中的兵力攻击时显得非常脆弱。尤其是在淞沪会战的苏州河沿线,德械师未能得到其他中国军队的支援,只能依靠自身力量进行防守和纵深配合,最终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德国顾问团对中国军队的这种松散状态感到非常恼火,认为各部队之间的缺乏联系使得整个防线无法形成合力,犹如一盘散沙。
战后,德械师残余部队开始回防南京,并在接下来的紫金山战役中展现了极大的英勇。1937年12月9日,日军第16师团发动了对紫金山的猛攻,而驻守在此的中央教导总队(包括第1旅和第2旅)奋力抵抗。在日军的猛烈炮火和空中打击下,中央教导总队伤亡惨重,但他们依然凭借着坚固的地形进行顽强抵抗。经过四天的激战,教导总队的7000多名官兵几乎全部殉国,这也标志着德械师的光辉历史在南京保卫战后几乎画上了句号。尽管87师和88师名存实亡,真正意义上的德械师只有第36师得以保留,并在南京保卫战后进行整编。
第36师被编入第71军,后在武汉会战和滇西反攻战等大型会战中参战。最终,第36师的基础上重建的第78军,于1949年在起义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德械师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青年激昂的热血和抗敌的决心。尽管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德械师的作战能力未能发挥到极致,但他们的坚韧精神和英勇奋斗依然值得后人铭记。在那个国家危亡的年代,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铸就了历史的辉煌。
发布于:天津市明利配资-股票配资在线-什么是配资-国内可靠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