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五大军事集团,包括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野战部队,彼此协作,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这些军事集团中,公认战功最为显赫的两位将帅是第三野战军的粟裕司令和第四野战军的林彪总司令,两人皆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素有“林粟”之称。关于这两位谁的功劳更大,实在难以评定,这也因个人观点不同而各有看法,因此我们在此不再深入讨论他们之间的差距。但除却这两位“英雄”,在解放战争中,战功排在第三位的军事统帅是谁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第三位的军事统帅,绝非单纯负责某一具体战役的将领,如四野12兵团副司令韩先楚、平津战役时指挥攻克天津的四野参谋长刘亚楼,或是曾多次担任独立作战任务的二野第4兵团司令陈赓,他们无疑都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战绩,但他们的战功无法与大方面军的统帅相比,因而无法排在第三位。因此,我们需要从那些更具宏观指挥能力、统领大军的将帅中挑选出第三位的候选人。
展开剩余77%事实上,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的五大军事集团包括了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华北军区以及第三、第四野战军。那么,究竟为何会有四个人成为第三位的候选人呢?这就要从二野的旗帜性人物刘伯承,第一野战军的彭德怀以及华北军区的聂荣臻和徐向前谈起。二野由“军神”刘伯承指挥,而第一野战军的彭老总则是解放军副总司令;华北军区则在聂帅的领导下,徐帅作为副司令,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尽管徐向前的职务低于聂荣臻,但他在解放山西的战绩仍显赫一时,因此,解放战争中战功排名第三的将帅,可以选择的候选人便是这四位。
不过,如果要在这四位中选出第三位的将帅,我们首先需要排除聂荣臻和徐向前。原因在于,华北战区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相对处于劣势的区域。虽然华北有着深厚的根据地,但由于战略上的失误和傅作义所指挥的绥军部队的强大,使得聂荣臻领导下的部队并未如预期般取得理想战果。直到平津战役时,依靠东野的支援,才消灭了傅作义的嫡系35军,才能暂时翻身。作为一名军政双全的将领,聂荣臻在政工组织上的成就无可比拟,但从军事指挥角度来看,却略显逊色,无法排在前三位。至于徐向前,他在解放山西中的出色表现无疑为他赢得了极高的评价,但毕竟他仅为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手下兵力有限,因此他虽有突出战绩,但单纯从军事角度而言,仍难以跻身前三。
接下来的选择就是在彭德怀与刘伯承之间做出判断。两位将军的战功在解放战争中具有显著相似性——都在前期牵制强敌,后期实施大规模追歼。从战果上看,彭德怀的战功稍显突出。尤其是在西北战区,彭德怀所领导的部队面对胡宗南的中央军主力,敌人数量众多且实力强劲。然而,在两年多的运动战中,彭德怀巧妙作战,不仅成功抵御了胡宗南的进攻,还使得我军人数由两三万迅速扩展至十几万,彻底迫使胡宗南放弃延安。
与此相对的是,刘伯承在北方战场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为响应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刘伯承率部进入大别山,对抗以白崇禧为首的华中敌军,并为后期的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二野虽然做出了巨大的战略牵制,但在执行任务时,更多的是以大规模作战为主,且敌军人数有限,抵抗相对较弱。相比之下,彭德怀面对的敌军战斗力更强,双方进行过激烈的血战。因此,从整体贡献来看,彭德怀的战功更为显赫。
在1949年大规模追歼阶段,彭德怀的贡献尤为突出。面对西北的马家军部队,尽管敌人数量较少,但敌军的战斗力极强,双方几乎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经过兰州战役及其后的持续追歼战,第一野战军成功消灭了这股强大的敌军,并顺势解放了西北超过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直接为新中国的成立铺平了道路。
相比之下,刘伯承在解放战争后期主要负责西南地区的战斗,虽然歼灭了近90万国民党残部,然而敌人的抵抗已大大减弱,多为投降或起义部队。因此,二野的战斗相对较为轻松,损失也较少,整体战果不如彭德怀那般辉煌。
综上所述,尽管刘伯承的功绩不容小觑,但就整体战果而言,彭德怀的贡献更为突出。因此,在解放战争的军事将领中,彭德怀的排名无疑仅次于“林粟”,位列第三。此外,考虑到彭德怀在红军时期的建设贡献,以及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的出色指挥,彭老总的军事生涯堪称辉煌,是开国将帅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明利配资-股票配资在线-什么是配资-国内可靠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